李井泉同志(1909——1989),出生于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仓下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李井泉在南昌起义中投身革命,他留下了连续36年不间断在我军担任政委的记录,从旅到军,从军分区到抗大,从野战军到成都军区,他曾担任过十五个单位的政委,其中十二个是毛主席亲自点将。解放后,李井泉是第一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长期主政四川和大西南,取得了重大成就。1958年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担任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朱虹 王忱:永远的政委——李井泉

  毛委员的秘书长

  1909年11月1日,李井泉诞生在临川县唱凯镇仓下村一个中农家庭,父亲李清友是唱凯小学的校长。李井泉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少年李井泉是唱凯有名的“暖男”,弟弟妹妹总是像卫星那样围着他。

  大家庭的氛围,使得他一生都喜爱孩子,从师范生到分局书记,他常用自己的钱接济同志们,让他们为孩子看病,给孩子买好吃的,让孩子去读书。

  李井泉读书很努力,但他读书目的绝不是为了光耀门楣。十五岁那年,他考上了抚州城内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他的国语教师章涤昌,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也是李大钊的学生,李井泉受到深刻影响,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1927年,李井泉加入了共青团,为北伐军找向导、写标语、送茶水。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李井泉参加起义队伍,从此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朱虹 王忱:永远的政委——李井泉

  起义失败后,李井泉突围到东江,就地继续革命,先后担任共青团黄金区委书记,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参与领导了岭东瓷业工人暴动,大埔百侯农民暴动,期间多次遇险,避居山洞,身染毒疮,在堡垒户的掩护下坚持了下来。当时,李井泉还未入党,但共产主义理想早已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1930年5月,李井泉开始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三个月后,红一方面军成立,毛泽东担任总政委,李井泉就在总政委办公室担任秘书长,根据中央《关于党与团的关系问题》相关规定,1930年底转党。在他担任秘书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长汀、永和、株州、袁州、峡江、罗坊、青塘等重要会议,跟随总前委参加第一、二次反“围剿”,他由衷感叹:“这几次会议让我对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有了深刻了解。”他同时也明白,还有一条和毛委员相反,要求冒险进攻大城市,不主张诱敌深入,不主张游击战,不发动群众,只发展红军的所谓“中央路线”。他通过亲身实践,认为毛委员的路线是对的。

  扩红模范训新兵

  1931年6月李井泉担任红35军政委,从此拉开了李井泉连续36年当政委的序幕。

  红35军是赣州南部十余个县升级的地方武装,李井泉接任政委时只有1200余人。这支队伍后被改编为独立三师、又与独立六师合并为红21军,这期间李井泉都是做政委。他扩大了队伍,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在南雄水口战役中英勇歼敌,扫清了瑞金周边数十个土围子。在信丰、安远、寻乌开展游击战争,多次收复县城,伏击广东军阀,这支英雄的部队,最终被编入红三军团,成为真正的主力红军。

  因为始终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3年李井泉被左倾领导排挤,离开老部队,先后担任第一补充师和第三补充师政委,第一补充师就是红一军团的新兵训练机关,位于瑞金,第三补充师是红三军团的新兵训练机关,位于兴国。很多指战员遇到了这样的打击,往往就消沉了,但李井泉在新的岗位上干的特别认真负责,1933年的红五月扩军中,组建起4500多人的新兵。1934年兴国有8400人参加红军,长征时八分之一的新兵是李井泉参与扩红和训练的。

  和李井泉搭班子的军事主官邓毅刚、黄云桥、刘铁超都在一年之内牺牲,寻淮州牺牲在1934年,刘畴西也在1935年被俘就义。第一补充师师长毕士悌牺牲在东征路上,第三补充师师长曾春鉴牺牲在长征路上。李井泉晚年多次搜集烈士事迹,抚恤后人,在他和杨成武、邝任农等老同志的倡议下,寻乌修建了古柏烈士纪念碑,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字。

朱虹 王忱:永远的政委——李井泉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瑞金被定为中华苏维埃首都,英勇的红35军指战员,接受了赤化瑞金全县的神圣任务,保障了一苏大的召开,保障工农群众的利益,在他们夺回的土围子里,建起了一个个红色中国的部委机关,邓毅刚军长牺牲的九堡,更是建起红军步兵学校。在师部所在地信丰县,占人口76.6%的贫雇农每人分到两亩地。李井泉重视支部建设,部队走到哪里,党团员就发展到哪里,将缴获的枪送给县委,鼓励指战员到地方游击队工作。红35军的老根据地油山,群众一心向党,成为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最后的根据地,陈毅同志在这里咬牙坚持,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

  纵横万里扫千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井泉东渡黄河,担任了120师358旅政委,与旅长张宗逊、参谋长姚喆组成了团结善战的领导班子。

  1937年10月2日,宁武城陷落,为了保护城内群众,阻止日军继续向忻口进攻,李井泉率358旅2营向宁武前进。从逃出的群众口中,得知日军正在屠城,全体指战员义愤填膺,10月6日夜,在群众指引下,李井泉率二营攀梯登城进入城内,经过一夜的战斗,歼敌五十余人,天亮后撤出战斗。

  在占领宁武期间,日军杀害了4800同胞,李井泉虽然没有全歼这股敌人,但众多群众获救,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此,八路军用红色的初心建立起与晋北人民的血肉联系,当月就有八百多宁武后生参加了358旅。此后,宁武也一直是晋绥根据地坚定的红色堡垒。

  1938年7月,毛泽东亲自点将,358旅一部共2300余人组成大青山支队,李井泉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开辟大青山根据地。

  在大青山的一年半里,李井泉无数次遇险,靠战斗解决棉衣,靠统战解决战马,靠胜利团结群众,靠山地游击打击敌人,取得了陶林县、乌兰花、蜈蚣坝、后脑包、陶思浩等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上千人,还消灭了惯匪数十股,解救被拐妇女上千人,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游击根据地。守牢延安北大门,粉碎了日军妄图分裂内蒙,离间蒙汉的阴谋。

  繁重的工作,匮乏的饮食,李井泉患上了伤寒,三十岁的他,头发全白了。他不顾自己的危险,只留下一个班,在群众的掩护下,潜伏在立图得喇嘛庙,顽强地与敌人周旋,与病魔抗争,咬碎钢牙,也没有被困难击垮。

  从1939年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到1942年日寇扫荡,晋西北根据地几度危急,李井泉又立即从大青山回到358旅。

  在358旅政委位置上,他先后率部参加忻口战役,同蒲路破袭战,收复晋西北七城的战役,百团大战,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取得了南北大常、河庄、虎北村、凤凰山、米峪镇、二十里铺等战斗的胜利。在山西和内蒙,有十多个县是他派出红军干部,第一次建立党的县委。

朱虹 王忱:永远的政委——李井泉

  在担任晋绥分局组织部长,延安抗大政委期间,他为党培养了六千名抗大第八期学员,为晋绥培养了九千多名干部,支援全国各大解放区。1945年,他担任晋绥分局代书记,书记,主政晋绥,一年时间开荒70万亩,修渠916里,先后协助贺龙、聂荣臻、陈赓发动了晋北战役,吕梁战役和汾孝战役,歼敌三万余人,整个山西国民党军只剩下大同、太原、晋中平原、临汾、运城等几个孤立据点,陷入人民的包围中。

  晋绥分局也积极支援了中央,单是1947年,就将财政收入81%交付中央。还将野战军主力三个纵队支援延安,构成了西北野战军的主力,并负担了大部分给养。这期间,晋绥涌现出无数人民英雄,刘胡兰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刘胡兰牺牲后,在李井泉的支持下,战斗剧社创作出歌剧《刘胡兰》,演遍了晋绥,华北,一直演到大西南,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朱虹 王忱:永远的政委——李井泉

  天府之国展新颜

  1949年,李井泉率领南下干部团,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的战斗,四川建省后,担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委。

  1951年,李井泉主持区委制定了《川西区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在土改运动中,揭露袁漯之、刘熙黎等人的典型罪行,教育了许多人。川西的土改经验,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1951年3月30日,他向全国地委一级转发了川西区党委关于组织党外民主人士参加土改的经验的报告。通过土改运动,四川3600万贫雇农分得土地5400多万亩,极大促进了农业水平的提高,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928万吨增加至1957年的1256万吨,增长35.3%。数十万袍哥和妓女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百万藏区农奴和彝区娃子翻身解放,志愿军中四川籍烈士数量最多,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等人民英雄。

  在此期间,数万土匪疯狂反扑,被川西军区彻底歼灭,1950年11月22日和1951年2月22日,毛主席先后两次向全国各省市,各级军区转发川西区党委和川西军区的剿匪经验。

  获邀参加四川土改的梁漱溟在毛主席宴请他的晚餐中,坦诚地说:“解放前我在四川若干年,那是一个很乱很复杂的地方。解放不到两年,能出现这样安定的情势,不容易。”

  正如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所说:“解放西藏的战费一笔,就比百万军队渡长江的战费及六十万军队进军西南的战费还要大。”为了保卫西藏,为了农奴解放,李井泉领导下川西与四川党委,为入藏驻藏大军支援粮食和银元,组织大量支前民工,保障解放军赢得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伟大胜利。

  李井泉领导下的四川省委坚持教育优先,四川的科研院所和大中学校建设进度很快,在他离开四川的1967年,四川已经建成了近200家科研院所,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59所,62所,1409研究所,化学工业部炭黑工程技术中心,二机部电信工业研究所。

  李井泉是求贤若渴的,电子科大是1955年底中央决定建设的,1956年2月4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确定电子科大选址和工程,从规划、选址、征地到拆迁、建设,仅仅七个月,沙河校区电子通信大楼、教学主楼两翼和四幢教职工眷属宿舍,三幢教职工单身宿舍,以及教职工食堂共计三万两千平方米的建筑均已竣工。9月29日如期开学。

  李井泉主政四川期间,在党中央领导下,打造出今天西南地区唯一的央企东方电气,享誉全国的成都飞机制造厂,五粮液集团,攀枝花钢铁厂,长安汽车,长虹集团、二重集团、重庆化医等,从无到有,建立了四川和重庆的工业基础,为今天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当他率领南下干部入川时,常需翻山骑马,那时川渝没有一寸铁路,他1967年离开岗位的时候,成渝、宝成、川黔铁路修成,襄渝、成昆铁路正在火热推进,四川和重庆有了两千公里的铁路。四川和重庆造出了国家最先进的战斗机、雷达、军用越野车,即将建成卫星发射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风洞,这样的飞跃,浸透着整整一代中国人最伟大的献身精神与勤劳智慧,也离不开李井泉同志艰辛奋斗。

朱虹 王忱:永远的政委——李井泉

  1974年-1984年,李井泉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但他不习惯别人称他“李委员长”,而是习惯被称为“李政委”。1986年,李井泉罹患周围动脉血管栓塞症,双腿不能行走,来访的老家史志工作者和烈士后代要他谈谈自己的革命经历,结果两个小时过去,他谈的所有内容是“政委的作用和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见,政委就是他一生的红色名片。

  1989年,李井泉同志在北京逝世。他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建立了重要的历史功绩。三十六年李政委,六十二年革命路,一手握笔一手提枪,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革命最需要,李井泉就到哪里。李政委没有走远,他的作风一代代传了下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为中西部的发展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